司马懿为世人所熟知,归功于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形象,尤其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京剧《失空斩》,一个老奸巨猾的奸臣总是被正义的忠臣戏弄和打败的故事。而一部分文艺爱好者往往津津乐道于曹操对其的评价---“鹰视狼顾”,以视其似乎天生反骨,一切的行为都是其有预谋,提前策划好的。这些评价纵观历史,其实并不鲜见。比如白居易诗中评述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这个周公就是“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辅佐其侄子周成王,军国大事都归于周公,周公在履行这些职责时可能没有顾忌到周成王的一些面子什么的(可参考《鹿鼎记》中描写的鳌拜)。于是流言四起,说周公要篡位,自己要当天子。周公害怕,于是辞去一切职务,回到自己的封地避祸。等国内有了叛乱,朝中无一人能用,还是周公挺身而出,带兵平乱。假如周公没有后来平乱的事实,而是在流言他要篡位的时候死去,那么史书中记载他的一定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臣。而王莽恰恰相反,在他身握大权的情况下,为人谦恭,克己不倦,清正廉洁,礼贤下士,堪称完人。如果这个时候王莽死去,那么史书中的王莽就一定是一代贤相的代表,而不是后来的乱臣贼子。
三国演义小说中,给司马懿后来发动高平陵之变埋下了一个伏笔。司马懿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曹丕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带兵的机会,但是曹丕死的时候,司马懿是作为托孤大臣被重用的。曹睿继位后,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自请领兵到西北边境以防蜀国进犯。他在长安练兵的时候,兢兢业业,阻挡蜀国不敢来犯,诸葛亮没有办法采用反间计,派人到洛阳散布司马懿要谋反的流言,引起了朝野猜忌,一班大臣建议曹睿把司马懿罢官处死。他的政敌同样也是托孤重臣的大将军曹真替他说情,于是曹睿一班诈称“游云梦”去长安视察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谋反的心思。“ 游云梦”是汉高祖刘邦创造的一种捉拿大臣的方式,说的是,汉建立初期,刘邦对楚王韩信很不放心,怕他谋反,想招他到长安又怕他不来,派兵招讨又怕打不过,于是底下的谋臣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说老是做梦梦见韩信,想他了,所以就过来看看他。但是来的时候是带着军队一起来的。之所以说是老做梦梦见他来看他,就是担心韩信知道后有所防范,到时候军队打起来,肯定打不过,就诈称游云梦。曹睿这么做其实也是想着捉拿司马懿。接到皇帝要来的消息,司马懿不知道曹睿的心思,还以为曹睿要来看他的练兵效果,于是带领大军去迎接曹睿,正好坐实了要造反的传言。于是司马懿被罢官免职打发到老家宛城去养老去了。
这个情节在历史中没有记载,查遍三国志.明帝纪、华歆传、王朗传,以及蜀书.诸葛亮传,晋书.宣帝纪等等皆无记载。或许三国演义的作者也不知道司马懿为什么后来会造反,只好虚构了一个事件,使得前后逻辑圆满,能解释得通。
查遍史书,其实前期魏国在西北边境带兵和蜀汉对峙的主要是大将军曹真,而司马懿主要是在魏吴边境防备东吴的进犯。包括著名的失空斩中的戏码,失街亭,追击诸葛亮大军的也是曹真大都督,没有司马懿什么事。而且司马懿并没有担任过骠骑大将军的职务,只担任过骠骑将军,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这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骠骑大将军是战区的主要统帅,一般也是朝中的重臣,而骠骑将军也就是相当于军中参赞,没有带兵权,只是个荣誉衔儿。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情节和历史是矛盾的,就是诸葛亮起兵犯魏,从汉中出兵,奔雍、梁二州,也就是魏国的西北边境,而蜀汉的叛臣孟达驻守在上庸,也就是魏国的西南边境,因为新皇帝即位可能不利于他又想归降蜀汉,司马懿闻讯后带兵从宛城昼夜赶路,原本一个月的路程只用了8日夜就到了,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挫败了诸葛亮的两路进攻的阴谋。试想,如果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是被褫夺一切职位,贬谪到宛城的话,他怎么可能有带兵权去包围孟达呢?实际上,司马懿到宛城任务就是防备东吴而不是被贬谪到宛城。宛城是他军队的驻地,而不是老家,他的老家是温县,现属焦作市,宛城,现属南阳市,两地相隔300多公里。
曹真死后,司马懿被调到西北边境和诸葛亮对峙,并最终在五丈原熬死了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其实魏国的边境已经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事。在其后,司马懿还曾以将近70的高龄带兵平息了辽东公孙文懿的叛乱,平息叛乱后,将参与叛乱的将士以及其他附从者15岁以上男子全部屠杀,相比于击败孟达,将其余部七千多人迁徙到幽州的时候更加的残酷无情了。或许这个时候才能看到当初曹操评价其“鹰视狼顾”的影子。
司马懿的崛起就是在曹睿一朝,终曹睿一朝,司马家被封侯的人达到十几人,在魏国是仅次于曹家的大门阀,曹睿死的时候,忍着一口气一直等到司马懿从平辽前线回来,亲自再次托孤后才放心的死去,可见司马懿被倚重之深。曹睿死后,司马懿升为太傅,和曹真儿子曹爽一起执掌朝政。这个时候司马懿有没有篡位之心?谁也不知道。因为开始的时候,曹爽对司马懿非常尊重,凡军国大事施行前,曹爽都要先派人征求一下司马懿的意见才安排。慢慢的,曹爽的跟前聚集了更多阿谀奉承的人,如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等等,曹睿在位时认为这些人名不副实,浮华而没有真才实学,一直没有招到朝廷任职,到了曹爽执政,把这些人悉数招到麾下并且委以要职,这些人除了内部之间争权夺利,谋取私利之外,还鼓动着曹爽穷兵黩武,目的是争取更大的功劳以盖过司马懿。并且在这些人的怂恿下,军国大事也都不知会司马懿知道,甚至对司马懿加强了防范。
曹爽任用的这些人,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才能,却无大节,不是治国之才,当时有谚语谓“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三狗,说的是何晏、邓飏、丁谧。其意言三狗皆欲啮人,而丁谧尤甚也。丁谧将郭太后移居别宫,贬乐安王到鄴,又贬斥文钦回淮南,何晏因为和廷尉卢毓不和,竟然私自收了卢毓的廷尉印信,然后才上报天子,曹爽都听之任之。三国志.魏书写了一句话,“司马宣王由是特深恨之。”,司马宣王就是司马懿,说因为这些事司马懿特别恨这些人,可能不止是恨,更多的是怕。
再后来,司马懿略施小计,以年老体衰骗过这些人,这些人以为无后顾之忧了,于是几乎倾巢而出陪着皇帝到高平陵祭祀,司马懿趁机发动兵变,掌握了京城的控制权,并派人去招降曹爽,曹爽的谋士让他带领皇帝到许都并接管附近的粮仓招天下兵马征讨司马懿,不得不说,这是一步好棋,但曹爽犹豫不决,司马懿又派人许诺曹爽不追究他的责任,将他骗回洛阳,然后翻脸将这些人诛灭了三族, “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命,何晏拼命罗织其他七族的罪名,到头来自己也同样被诛灭三族。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自此以后魏国大权尽落于司马家之手,直到代魏称帝。
司马懿是否就如后世附会说曹操一开始就认定司马懿以后会谋反,是天生的反骨,不会久臣服于人下?这个事情是很难说的清的,但是最起码从史书编撰者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者来说,都没有认定司马懿就是早就谋划好了的。三国演义作者为了给司马懿的谋反找一个解释,杜撰出了被曹睿罢官免职到宛城闲居的一幕,而史书撰写者又替司马懿面对曹爽一类奸臣当道的情况下说出了一句“由是特深恨之”的话。司马家作为当时的第二家族,位高权重,树大招风,司马懿后来的走向可能更多的是保命,“形势所迫,不得不尔”。